Melody-Realize
對著不再迷惘的未來前進吧
(I can mayouwazuni susumou)
向願望接近吧
(Negai ni chikazukeruyo)
I see the light
(I see the light)
Wake up, stand up
(Wake up, stand up)
再一次 對著明天去嘗試
(Mou ichido asu e try)
看我用小小的這雙手
(Look at my chiisai kono te de)
緊緊抓住 獲得的珍貴東西
(Hold on tight tsukamaeta my precious)
這種稍縱即逝的想法 卻是我
(Nakushisouna visions is me)
不想丟失的,自己的道路
(Miushinaitakunai jibun no way)
Do you know that I want it all
(Do you know that I want it all)
在心的深處 持續閃耀的
(Kokoro no oku de kagayaki tsuzukeru)
這個夢想 是絕對不會忘記的
(Sono yume wo wasurenaide)
對著不再迷惘的未來前進吧
(I can mayouwazuni susumou)
向願望接近
(Negai ni chikazukeruyo)
也許某一天吧 滿溢著光輝的花朵就會綻放
(Itsu no hi nika afureru hikari no hana wo sakaseyou)
I see the light
(I see the light)
Wake up, stand up
(Wake up, stand up)
再一次 向明天 嘗試
(Mou ichido asu e try)
Here I am
(Here I am)
閉上雙眼的話
(hitomi tojitara)
就會意識到 其實並不孤獨
(Hitori janai koto ni kizuita)
乾涸的心再一次被高興的淚水所溼潤
(Kawaite ita kokoro ga ureshii namida ni somaru once again)
I promise 從今天開始
(I promise ima kara)
在胸中 開始澎湃的
(Kono mune no naka de ugoki hajimeta)
這個鼓動 我感覺到了
(Kono kodou kanjinagara)
*我會下定決心 貫徹到底
(*I will omoikiri tsuranuku)
想要就這樣子一路奔跑下去
(Konomama hashiritai kara)
所以,也許某一天 能在夢中所盼望的地方
(Itsu no hi ni ka yume mita basho de)
開懷地笑著吧
(a-ha-ha to waratte iru desho)
Wake up, stand up
(Wake up, stand up)
不管是幾次 get up and try
(Nandodemo get up and try)
Carry on...
(Carry on...)
I realize
(I realize)
I realize
(I realize)
That we can get there
(That we can get there)
對著不再迷惘的未來前進吧
(I can mayouwazuni susumou)
向願望接近吧
(Negai ni chikazukeruyo)
也許某一天 滿溢著光耀的花朵就會綻放
(Itsu no hi nika afureru hikari no hana wo sakaseyou)
(Repeat*)
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
狂人 賈伯斯
平常看的課外讀物頂多經普書、雜誌,很少會去為了一家企業(翻動世界的Google)、一位名人(i狂人賈伯斯) 特地去閱讀一本書,然而我相信像企業模範、名人傳記之類的書籍可以當作借鏡,進而讓我們不再同一個地方犯錯、捉住成功的特質加以學習並運用,所以藉著這次報告我選擇了-"i狂人賈伯斯"來閱讀。
從我小學就聽過的麥金塔到現在耳熟能詳的蘋果電腦、i系列產品,一直到閱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創辦這些的是賈伯斯這位狂人,我相信這算常識但是我之前真的一點都不清楚。
第一部份-根
賈伯斯從小就是個怪人,孤僻、偏執、傲慢、愛惡作劇......的種種特質影響他的人際關係、談判風格、領導方式,好在他對「電子學」有莫大的興趣,自己再跑去大學圖書館進修,也很幸運的在當時遇到了他一生的好友-沃茲,兩人一起從車庫的藍盒子出發一路創辦蘋果電腦使兩人小公司發展成資本額數十億的大公司。
在這一部份,我看到了以下現象:
1.對於前妻、女兒一直不敢面對,連贍養費都一直拖不肯給她們援助,到後來終於給了不是因憐憫之心作祟,而是不想被官司纏身想專心發展公司所致。
2.「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實在是很適合他。沃茲受不了他於是離他而去;之前陰他或者他陰別人的人,只要他有需要他根本不管之前有沒有過節,他現在就是需要你。
3.想盡辦法把原本麥金塔計畫的負責人踢走,自己接手。
4.當他得知即將在蘋果電腦失去領導人地位的時候,三番兩次在背後作怪想拿回領導權,但最後都被識破。
看到這些我懷疑自己所見,甚至我討厭賈伯斯這個人,或許商場如戰場般,不管過程如何為達最終目的不擇手段。一位成功的人一定有所缺陷,當他成功大於缺陷很多時,我們只會記得他的成功。
第二部份-重新出發
賈伯斯於三十歲時被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電腦踢出去後,雖然身價好幾億但是頓時失去生活重心,要是我的話絕不肯就這樣汲汲營營過下去,一定會想辦法東山再起的,當然賈伯斯也是如此。重新創辦了"NeXT"並且靠著機運順利收購了"皮克斯",於是同時經營了這兩家公司,這整個過程經歷了資金匱乏、電影製作停擺,賈伯斯的身價也縮水到兩千多萬,還好靠著天時地利人和賈伯斯一一的度過難關,並且藉著"玩具總動員"這部電影再一次的讓事業衝上另一個高峰。
第三部份-迎向未來
之前書中的部份是講1980年代、90年代,所敘訴的人事物比較陌生,而到了這一部份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蘋果電腦開始發光發熱的時候了。由於NeXT被蘋果公司收購,賈伯斯重回了蘋果的懷抱。這時的賈伯斯藉由過去失敗的經驗、挫折、獨特的眼光、創新的能力,並且抓住了世人的價值觀、社會脈動把蘋果電腦從谷底推向了從所未見的高峰。
看完這本書,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1.大學休學使賈伯斯不用再上他覺得無聊的必修課,直接去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而比爾蓋茲也是大學休學,我不清楚那個年代對於休學的看法如何,若直接對映到現在的台灣那一位大學生敢跟賈伯斯一樣,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就隨性的休學?或許我讀大學只是因為現實環境所致,我只期許自己能加強獨立思考的能力。
2.原來賈伯斯也有生過重病-胰臟癌,生過重病的都會對人生有另一番的體悟、會更積極努力的活每一天,並且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我不想要生過重病才有另一番體悟,我希望此時此刻就保有珍惜每一天的觀念。就像賈伯斯說的:「何不順心而為?」、「生命短暫,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不要被教條所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有勇氣跟著自己的內心與直覺。」
3.賈伯斯的一生還蠻像連續劇的,當初如果他早點簽約的話,或許世界首富就換他做了,差一點我現在就不是用Windows XP了、差一點NeXT&皮克斯就撐不下去了、甚至差一點就要面臨死亡了,就是因為這麼多的差一點才造就賈伯斯這麼豐富的一生。而我相信賈伯斯對於未來一定有很多想法還沒實現的,期待他未來帶給我們的改變!
從我小學就聽過的麥金塔到現在耳熟能詳的蘋果電腦、i系列產品,一直到閱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創辦這些的是賈伯斯這位狂人,我相信這算常識但是我之前真的一點都不清楚。
第一部份-根
賈伯斯從小就是個怪人,孤僻、偏執、傲慢、愛惡作劇......的種種特質影響他的人際關係、談判風格、領導方式,好在他對「電子學」有莫大的興趣,自己再跑去大學圖書館進修,也很幸運的在當時遇到了他一生的好友-沃茲,兩人一起從車庫的藍盒子出發一路創辦蘋果電腦使兩人小公司發展成資本額數十億的大公司。
在這一部份,我看到了以下現象:
1.對於前妻、女兒一直不敢面對,連贍養費都一直拖不肯給她們援助,到後來終於給了不是因憐憫之心作祟,而是不想被官司纏身想專心發展公司所致。
2.「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話實在是很適合他。沃茲受不了他於是離他而去;之前陰他或者他陰別人的人,只要他有需要他根本不管之前有沒有過節,他現在就是需要你。
3.想盡辦法把原本麥金塔計畫的負責人踢走,自己接手。
4.當他得知即將在蘋果電腦失去領導人地位的時候,三番兩次在背後作怪想拿回領導權,但最後都被識破。
看到這些我懷疑自己所見,甚至我討厭賈伯斯這個人,或許商場如戰場般,不管過程如何為達最終目的不擇手段。一位成功的人一定有所缺陷,當他成功大於缺陷很多時,我們只會記得他的成功。
第二部份-重新出發
賈伯斯於三十歲時被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電腦踢出去後,雖然身價好幾億但是頓時失去生活重心,要是我的話絕不肯就這樣汲汲營營過下去,一定會想辦法東山再起的,當然賈伯斯也是如此。重新創辦了"NeXT"並且靠著機運順利收購了"皮克斯",於是同時經營了這兩家公司,這整個過程經歷了資金匱乏、電影製作停擺,賈伯斯的身價也縮水到兩千多萬,還好靠著天時地利人和賈伯斯一一的度過難關,並且藉著"玩具總動員"這部電影再一次的讓事業衝上另一個高峰。
第三部份-迎向未來
之前書中的部份是講1980年代、90年代,所敘訴的人事物比較陌生,而到了這一部份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蘋果電腦開始發光發熱的時候了。由於NeXT被蘋果公司收購,賈伯斯重回了蘋果的懷抱。這時的賈伯斯藉由過去失敗的經驗、挫折、獨特的眼光、創新的能力,並且抓住了世人的價值觀、社會脈動把蘋果電腦從谷底推向了從所未見的高峰。
看完這本書,印象比較深刻的是:
1.大學休學使賈伯斯不用再上他覺得無聊的必修課,直接去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而比爾蓋茲也是大學休學,我不清楚那個年代對於休學的看法如何,若直接對映到現在的台灣那一位大學生敢跟賈伯斯一樣,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就隨性的休學?或許我讀大學只是因為現實環境所致,我只期許自己能加強獨立思考的能力。
2.原來賈伯斯也有生過重病-胰臟癌,生過重病的都會對人生有另一番的體悟、會更積極努力的活每一天,並且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我不想要生過重病才有另一番體悟,我希望此時此刻就保有珍惜每一天的觀念。就像賈伯斯說的:「何不順心而為?」、「生命短暫,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陰影裡;不要被教條所惑,盲從教條等於活在別人的思考;不要讓他人的噪音壓過自己的心聲。最重要的,有勇氣跟著自己的內心與直覺。」
3.賈伯斯的一生還蠻像連續劇的,當初如果他早點簽約的話,或許世界首富就換他做了,差一點我現在就不是用Windows XP了、差一點NeXT&皮克斯就撐不下去了、甚至差一點就要面臨死亡了,就是因為這麼多的差一點才造就賈伯斯這麼豐富的一生。而我相信賈伯斯對於未來一定有很多想法還沒實現的,期待他未來帶給我們的改變!
2007年4月13日 星期五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 - 清華電機彭明輝老師
(1)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
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
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
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
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
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
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
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
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
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
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
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
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
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研究所.
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
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
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
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
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
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
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
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
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2)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
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
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
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
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
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
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
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
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
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
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
我們又何曾知曉?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
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
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
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
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
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
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
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
(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
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
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
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
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
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
都只是表象.
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
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
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 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
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
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
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
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
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庭,
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3)
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
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
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三暮四".
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
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
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績,
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
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
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
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
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
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
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
如果看得夠遠,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
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
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
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
"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
"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 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
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
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
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
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
畢業後,他告訴自己:
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
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
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
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
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
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
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
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
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
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
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4)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
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
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
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
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
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
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
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
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
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
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
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
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
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
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
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
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
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
當年念完碩士就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
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
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
好像很值得羨慕.
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
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
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
"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
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
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
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
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
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
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
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
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
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
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
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
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
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
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
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轉貼網址~
許多同學應該都還記得聯考前夕的焦慮:
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願,甚至於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
到了大四,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複雜:
到底要先當兵,就業,還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經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
可是,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
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
許多所謂"人生的重大抉擇"就可以淡然處之,根本無需焦慮.
而所謂"人生的困境",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
以聯考為例:
一向不被看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而進了建國中學;
一向穩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而到附中.
放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另一家人愁雲慘霧,
好像甲,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可是,聯考真的意謂著什麼?
建國中學最後錄取的那一百人,
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
僥倖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倖考上,
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
一個人在聯考前所累積的實力,
絕不會因為放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
因為,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累積的過程!
所以,三年後乙順利的考上台大,而甲卻跑到成大去.
這時回首高中聯考放榜的時刻,甲有什麼好得意?而乙又有什麼好傷心?
同樣的,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考分數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
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
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再重新想想這句話: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
聯考排名只是個表象,有何可喜,可憂,可懼?
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劃,
問他們三十歲以後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可是,到現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
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研究所.
聯考制度已經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感徹底瓦解掉,
剩下的只有片段的"際遇",
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放榜的那個(光榮或悲哀的)時刻!
但是,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複一次:
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這是偶發的際遇無法剝奪的),
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
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生命的過程就真是"功不唐捐",
沒什麼好貪求,也沒什麼好焦慮的了!
剩下來,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麼,
然後安安穩穩,勤勤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
(2)
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
所以,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在念人文科學的東西.
畢業後工作了幾年,才決定要念研究所.
碩士畢業後,立下決心:
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唸書.
誰知道,世事難料,當了五年講師後,我又被時勢所迫,整裝出國念博士.
出國時,一位大學同學笑我:
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你現在才要出去?
兩年後我從劍橋回來,覺得人生際遇無常,莫此為甚:
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鑽營學位的人,
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
屬於我們該得的,哪樣曾經少過?
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
我們又何曾知曉?
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當講師期間,
有些態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出他們的不屑;
從劍橋回來時,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
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
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從表面上看來,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這好像很了不起.
但是,在這"兩年"之前我已經花整整一年,
將研究主題有關的論文全部看完,並找出研究方向;
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
並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中發表論文.
而從碩士畢業到拿博士,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
所以,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
(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也至少有五年),
根本也沒什麼好驚訝的.
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
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誇大議論,
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
可是對我來講,
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
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誇大本事,
都只是表象.
事實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
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裡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
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
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
"老師,我很想先當完兵,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這樣好嗎?"
"很好,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來印證學理,
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可是,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後, 會失去鬥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
因此念的不甘不願的."
"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
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於這種話的感慨.
其實,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
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經驗.
先工作或先升學,表面上大相逕庭,
其實骨子裡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
(3)
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裡,
主人原本餵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
後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三暮四".
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
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
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績,
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誇大到攸關生死的地步.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
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或者一樣壞,
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後之序而已.
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
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
想選甲案,就捨不得乙案的好處;
想選乙案,又捨不得甲案的好處.
如果看得夠遠,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
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麼關係?
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後,
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麼了不起?
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
"我當完兵又工作後,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這樣回答:
"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 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
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麼好抱怨的.
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
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
其重要程度並不下於碩士學位,而你捨不得丟下他.
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人生的路這麼多,為什麼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運:
高中考兩次,高一念兩次,大學又考兩次,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
畢業後,他告訴自己:
我沒有人脈,也沒有學歷,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
現在,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數千萬.
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而在事業上順利,這是常見的事.
有才華的人,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
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的場所而已.
反過來,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業,
而只能乖乖領薪水過活.
福禍如何,誰能全面知曉?
我們又有什麼好得意?
又有什麼好憂慮?
人生的得與失,有時候怎麼也說不清楚,
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
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
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
功不唐捐,最後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
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
(4)
好像是前年的時候,我在往藝術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
他在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
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願上台大電機後,
四年都拿書卷獎,相信他在專業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
回想高中入學時,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第二名.
可是從高一我就不曾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音樂,書法,藝術和哲學,
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因此兩個人在學術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
反過來說,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域所獲得的滿足,
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
我太太問過我,如果我肯全心專注於一個研究領域,
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
我不這樣想,兩個不同性情的人,註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
不該得的東西,我們註定是得不到的,
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
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從高中時代開始,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
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喜歡鬼混,願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
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懷,會持續一生去探討.
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
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
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
有人問我,既然遲早要念博士,
當年念完碩士就出國,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
我從不這樣想.
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幾年升等
這實在很無聊,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應屆考取"的稚氣心態!
人生長的很,值得發展的東西又多,何必在乎那三,五年?
反過來說,有些學生覺得我"多才多藝",生活"多采多姿",
好像很值得羨慕.
可是,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
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
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也不想學的.
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
"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
我當場愣在那裡,怎麼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麼時候有過困境!
後來仔細回想,才發現:
我不是沒有過困境,而是被常人當作"困境"的境遇,
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不曾在意過而已.
剛服完兵役時,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
我曾焦慮過,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
報酬也不至於低的離譜,就不曾太放在心上.
念碩士期間,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
省吃儉用,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
一來,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
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行去教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十一歲才要出國,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
我很緊張(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卻不曾喪氣.
因為,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
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
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
我沒有過困境,因為我確實了解到: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同時我也相信:
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
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
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
那麼人生於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
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困境",也沒有什麼好焦慮的了.
轉貼網址~
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Thoughts on Music」
蘋果公司執行長Steve Jobs發表了一封公開信標題為「Thoughts on Music」
信中內容表示目前在 iTunes 商店的DRM系統是非自願的,
只是為了與全球四大唱片公司合作下的產物......
並且提出DRM可能的三個未來:(1)維持現狀 (2)開放Apple的DRM技術 (3)全面放棄DRM
Steve Jobs則以「because DRMs haven’t worked, and may never work, to halt music piracy. 」這樣中肯的理由希望"解放音樂 放棄DRM技術",也就是"DRM-free"
對消費者而言:Apple有 iPod;微軟有 Zune,這兩者的音樂服務目前是不相容的,如果"DRM-free"(1) iTunes 商店購買的音樂不受只能在 iPod播放的限制 (2)有了 iPod要買歌,也不只剩 iTunes一種選擇了。
對產業而言:DRM所保護的音樂只佔 iPod 的3%,另外的97%是由CD轉檔、網路免費分享,為了那僅有的3%所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沒有利益可言,還不如解除了DRM以便讓網路銷售音樂的服務提昇。
對自身利益而言:比"網路服務"- iTunes比 Zune豐富;比"播放器具"-Zune要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有很大的挑戰。解除了DRM,也就是在Zune網站購買的音樂也可以在 iPod上播放,是否要把Zune的市場搶過來呢 ? (Steve Jobs有自信消費者會選擇使用 iPod)
就我個人所使用過的音樂服務平台(Kuro、KKbox、ezpeers)
Kuro(前期)月繳100元無限下載,(後期)一首歌30點也就是30元,如果一張專輯10首歌豈不是要300元,那我寧願多花個5、60元買張正版實體CD。
KKbox廣告打很兇,但是歌曲數目不豐富(中文老歌、東洋西洋音樂嚴重缺乏)
ezpeers(前期)資源相當豐富,不只是音樂連 .wmv、.txt、.mpeg、.wma都有,說當時的ezpeer是小Foxy也不為過。(後期)功能變的很多,但是提供的音樂都是.wma,我想這是想要我們開啟Windiws Media Player,並且到微軟的網站下載更新WMP的檔案才能播放......這樣的話,豈不是只能在電腦上播放而mp3Player無用武之地 ? 這也是DRM的一種嗎 ?
這一段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表達"音樂服務平台為了合法運作,對本身所提供的服務縮水和消費者使用限制的衝擊之大"。
為了限制盜版行為所做的措施,是不是在火上面加油呢 ? 你這條路不通就是有高人硬要闖,要不然就是繞道而行,可以說是"只防君子,不防小人"。
一張專輯當中,CD背面有標記"複製不能"、DVD有些"禁止電腦播放",的確我不能複製、被禁止了,但是知道方法的還是能解決。
DRM對我而言,造成播放上的不變;對唱片業者而言,也算是維護自己的尊嚴吧 !
打完這篇文章,突然發覺或許在我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所謂的百萬專輯了吧 ! (限國內實體CD)
下一張的「吻別」有可能再出現嗎 ? 我和你吻別 在無人的街 讓風痴笑我不能拒絕...........
參考文章:
蘋果CEO籲唱片界:解放音樂 放棄DRM技術
Steve Jobs 轉行搞音樂?
Steve Jobs 表示蘋果電腦支持 DRM-free
Steve Jobs 公開信 「Thoughts on Music」
微軟以Zune挑戰蘋果iPod
Zune 來了!雷聲大的樣子...(有圖)
信中內容表示目前在 iTunes 商店的DRM系統是非自願的,
只是為了與全球四大唱片公司合作下的產物......
並且提出DRM可能的三個未來:(1)維持現狀 (2)開放Apple的DRM技術 (3)全面放棄DRM
Steve Jobs則以「because DRMs haven’t worked, and may never work, to halt music piracy. 」這樣中肯的理由希望"解放音樂 放棄DRM技術",也就是"DRM-free"
對消費者而言:Apple有 iPod;微軟有 Zune,這兩者的音樂服務目前是不相容的,如果"DRM-free"(1) iTunes 商店購買的音樂不受只能在 iPod播放的限制 (2)有了 iPod要買歌,也不只剩 iTunes一種選擇了。
對產業而言:DRM所保護的音樂只佔 iPod 的3%,另外的97%是由CD轉檔、網路免費分享,為了那僅有的3%所付出的代價,可以說是沒有利益可言,還不如解除了DRM以便讓網路銷售音樂的服務提昇。
對自身利益而言:比"網路服務"- iTunes比 Zune豐富;比"播放器具"-Zune要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有很大的挑戰。解除了DRM,也就是在Zune網站購買的音樂也可以在 iPod上播放,是否要把Zune的市場搶過來呢 ? (Steve Jobs有自信消費者會選擇使用 iPod)
就我個人所使用過的音樂服務平台(Kuro、KKbox、ezpeers)
Kuro(前期)月繳100元無限下載,(後期)一首歌30點也就是30元,如果一張專輯10首歌豈不是要300元,那我寧願多花個5、60元買張正版實體CD。
KKbox廣告打很兇,但是歌曲數目不豐富(中文老歌、東洋西洋音樂嚴重缺乏)
ezpeers(前期)資源相當豐富,不只是音樂連 .wmv、.txt、.mpeg、.wma都有,說當時的ezpeer是小Foxy也不為過。(後期)功能變的很多,但是提供的音樂都是.wma,我想這是想要我們開啟Windiws Media Player,並且到微軟的網站下載更新WMP的檔案才能播放......這樣的話,豈不是只能在電腦上播放而mp3Player無用武之地 ? 這也是DRM的一種嗎 ?
這一段說了這麼多,我只是想表達"音樂服務平台為了合法運作,對本身所提供的服務縮水和消費者使用限制的衝擊之大"。
為了限制盜版行為所做的措施,是不是在火上面加油呢 ? 你這條路不通就是有高人硬要闖,要不然就是繞道而行,可以說是"只防君子,不防小人"。
一張專輯當中,CD背面有標記"複製不能"、DVD有些"禁止電腦播放",的確我不能複製、被禁止了,但是知道方法的還是能解決。
DRM對我而言,造成播放上的不變;對唱片業者而言,也算是維護自己的尊嚴吧 !
打完這篇文章,突然發覺或許在我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所謂的百萬專輯了吧 ! (限國內實體CD)
下一張的「吻別」有可能再出現嗎 ? 我和你吻別 在無人的街 讓風痴笑我不能拒絕...........
參考文章:
蘋果CEO籲唱片界:解放音樂 放棄DRM技術
Steve Jobs 轉行搞音樂?
Steve Jobs 表示蘋果電腦支持 DRM-free
Steve Jobs 公開信 「Thoughts on Music」
微軟以Zune挑戰蘋果iPod
Zune 來了!雷聲大的樣子...(有圖)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蔡英文 :年輕人得培養跨領域的生存能力
作者: penetrating (宅男) 看板: share
標題: 蔡英文 :年輕人得培養跨領域的生存能力
時間: Thu Jan 4 17:04:42 2007
蔡英文 :年輕人得培養跨領域的生存能力
作者:編輯部 2006.12.20/ 第362期
「相較於我們,你們是幸福的,因為你們的老師都受過一流的訓練,」但是,「我不願意再過一次年輕人的生活,因為我蠻同情你們,你們的前途很坎坷,」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在十二月一日《天下雜誌》於成大舉行的「實力,就是未來」校園論壇中,對著全場爆滿的學子們說。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當資訊的取得對大家都是既簡單又迅速,那麼年輕人的競爭基礎在哪裡?大學應給學生哪些必要的生存訓練?蔡英文誠摯地分享她的求學歷程:
剛才來的路上,我在想,台灣的教育告訴我了什麼?
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台大,尤其是法律系,有德國教育出來的老師,有受日本教育的老師,也有美國回來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他們的背景、表達方式、邏輯都不一樣。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我一直覺得做學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記得,畢業前最後一科考試後,有一個同學從後面趕上我,說「蔡英文,我今天報仇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平常老師講的我都沒聽懂,今天我的考卷他一定看不懂。」這一句話,真的道盡了我們大學四年。
回想大學四年教了我什麼?我都不太記得,但是我的老師們至少教了我一件事情,那就是當你不懂的時候,要怎麼去求生存。
相較於我們,你們是幸福的,因為你們的老師都受過一流的訓練,他們的思考比較有系統,教育也有系統。可是,我發現你們年輕人正在喪失一個必須的生存能力。你沒有辦法在一個複雜的邏輯網絡裡面,去釐清跟處理一件事情。
外面很多事情,不是學校裡可以學到的。外面的世界變得很快,你今天四年所學到的東西,很可能當你畢業時,就已經過時了。
想不想再過一次大學生活?
我常常問我自己說,到底想不想再過一次大學生活?跟各位很坦白的說,我不想再過一次那樣的生活了。
我記得小時候念書,常常聽不懂別人說什麼。後來我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領受的能力,就像天線一樣。你的頻率不一定跟老師的頻率一樣。你常常會聽不懂,所以就必須調整。最寶貴的學習過程,是那個調整的過程,而不是你記得老師告訴你什麼。
當年念法律系,會發現每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定有甲說,乙說,跟丙說,甚至到丁說。但是在現實裡,只有三說,就是肯定說、否定說、跟一個調和後的學說。
妥協,不是犧牲原則
其實在人生裡,很多問題都是妥協說。妥協,不是犧牲原則。很多人把妥協跟犧牲原則劃上等號。如果你是這種態度的話,那你的日子會很痛苦,而且呢,你沒有辦法解決事情。因為只要是人,思想一定會不一樣,會有衝突。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經過協調的過程。
我們以前去談判時,有些年輕代表為了表示他是意志堅定的,一開場就說「這是無法妥協的!」我會跟他講說「那你今天來幹嘛?」如果問題要解決,你就要妥協。
我不願意再過一次年輕人的生活,因為我蠻同情你們,你們的前途很坎坷。因為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
這個世界好像沒有去不到的地方,或接觸不到的東西。好像什麼都能靠電腦幫你解決。然後之後呢?之後你們的日子會很難過的。當資訊的取得對大家都是簡單的、及時的、而且是迅速的,那你的競爭基礎在哪裡?
我在康乃爾大學念書的時候,常到圖書館書庫裡找判例。找到那一剎那,你會有種虛榮感,因為你跟這麼多書本在一起,而且你可以處理這些書裡的知識。
可是今天,你只需要進到資料庫,輸入關鍵字,電腦就可以幫你做到了,甚至連那個評析它都幫你找出來。那你拿什麼跟人家競爭呢?單單知道怎麼去取得資訊,是不夠的,這些已經是基本條件了。
你們這個世代比我們這個世代辛苦,如果你要面對競爭,有些是基本條件。
第一,你必須能夠「運作」,而且是在跨國界的情境裡運作。
將來你會發現,你所工作的環境,無論是坐在家裡也好,或是在辦公室,你的情境,其實已經是跨越國界了,有時候更是跨越時空。你必須要讓自己在不同的文化、不同情境的互動裡,都能夠自在。
當你跟一個英國人講話時,你要用他的文化角度、他的語法,跟他講話。當你跟美國人講話時,用他的腔調、他的邏輯去講。
我曾經在兩個星期裡飛完世界一周後,空中小姐問我要吃什麼,我想了半天,跟她要兩種東西,一個叫可口可樂,另一個叫做泡麵。
今天我們腦袋裡,已經是有東方,也有西方的東西。對,我們已經生長在一個混合的環境裡。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你的歸屬感,因為要有歸屬感,你才能在全球自在地遊走。
第二,各位要的是什麼能力呢?我這裡寫的是「跨領域」。這是我們大學改革中最重要的方向,大學教育必須要是跨領域的。
在上一個世紀,很有可能三、 四代,甚至百年的家族都做同樣的工作。但是各位同學,你大學四年念完以後,很有可能第一個挫折就會出現,因為你找不到工作。
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因為你的訓練,跟社會的需求,已經脫節了。等你工作了一陣子後,你可能又要失業,因為現在做的工作,已經沒有了,你必須要換很多工作。
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是不是在教育中,給學生太多面對社會所不需要的知識?我們給知識,而沒給他必要的生存訓練。
我們需要不同領域的訓練,不需要每個領域都深入,但是每一個領域都要涉略。而且要有自己組織這些知識的能力,把它轉化成自己吸收的、分析的、思考的系統。
我記得在美國念法律時,老師每天進來教室,就說我們今天要討論六個判例。「某某同學,你告訴我們這些判例在講什麼?」然後他會繼續問,問到答不下去,就換另外一個人答,問到所有的人都答不下去時,就下課了。
老師從來沒有給過我們答案,每次下課後,我都會問旁邊的同學說「那答案是什麼呢?」你要自己去找答案,把自己救出來。
第三,你需要的是「溝通能力」。現代人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為什麼?因為通訊科技太發達了。 在老的時代裡,你寫信,一封信從寫好、寄到,然後對方再回信,可能要好幾天,或好幾年。可是今天,上網就好了,每次都是立即發生的,馬上問、馬上答。
換句話說,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裡,很精確的掌握你的語言,掌握情境。更重要的是,很精確地掌握對方的心情,和他的想法。
一個會溝通的人,不是天天講話的人。通常那些比較安靜的人,才是會溝通的人,因為他知道怎麼觀察你,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知道怎麼回答你是最有效的。溝通考驗的是你的同理心、感受能力,還有你表達自己的能力。
要了解人性 那麼,要怎麼做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呢?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人性。不論你未來做軟體或硬體設計,或者是醫生、做廣告、行銷等等。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服務的對象心裡在想什麼。
所以各位同學,文學作品還是要看,我也不反對你們看韓劇,無論哪一種都可以看,因為它代表的是不同的感受,不同表達的方式。把自己放到他的情境裡面,當你在他的情境裡面,你會怎麼樣做反應?你的感受是什麼?
最後,這裡我加了一個字,叫做「熱情」。如果你沒有熱情,你可能喪失將來再往前走的動力。
我忍不住要再放一個字,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就是你要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但是不要好管閒事,不該管的事情不要好奇。好奇心跟熱情一樣,都是你往前走的動力,如果沒有這兩樣特質的話,你的人生是很枯燥的,沒有動力。
回到原點,各位同學,前面的日子會愈來愈困難。外面的世界,是更複雜的,很多時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很多時候你沒有辦法分辨,但是這終究是你必須要面對的一個人生。
當你面對人生的時候,千萬要冷靜。有時候你會喪失信心的,但是喪失信心也不是一件壞事。喪失信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問題出在哪裡?只有在喪失信心時,你才會去質疑事情,才會進步,這些都是你將來再往前走的動力。
當你再回頭看你坎坷而具挑戰性的一生時,或許你們會認為,你們的人生比我們的更有趣。(李育豪整理)
===================================================================
標題: 蔡英文 :年輕人得培養跨領域的生存能力
時間: Thu Jan 4 17:04:42 2007
蔡英文 :年輕人得培養跨領域的生存能力
作者:編輯部 2006.12.20/ 第362期
「相較於我們,你們是幸福的,因為你們的老師都受過一流的訓練,」但是,「我不願意再過一次年輕人的生活,因為我蠻同情你們,你們的前途很坎坷,」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在十二月一日《天下雜誌》於成大舉行的「實力,就是未來」校園論壇中,對著全場爆滿的學子們說。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當資訊的取得對大家都是既簡單又迅速,那麼年輕人的競爭基礎在哪裡?大學應給學生哪些必要的生存訓練?蔡英文誠摯地分享她的求學歷程:
剛才來的路上,我在想,台灣的教育告訴我了什麼?
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台大,尤其是法律系,有德國教育出來的老師,有受日本教育的老師,也有美國回來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他們的背景、表達方式、邏輯都不一樣。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我一直覺得做學生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我記得,畢業前最後一科考試後,有一個同學從後面趕上我,說「蔡英文,我今天報仇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平常老師講的我都沒聽懂,今天我的考卷他一定看不懂。」這一句話,真的道盡了我們大學四年。
回想大學四年教了我什麼?我都不太記得,但是我的老師們至少教了我一件事情,那就是當你不懂的時候,要怎麼去求生存。
相較於我們,你們是幸福的,因為你們的老師都受過一流的訓練,他們的思考比較有系統,教育也有系統。可是,我發現你們年輕人正在喪失一個必須的生存能力。你沒有辦法在一個複雜的邏輯網絡裡面,去釐清跟處理一件事情。
外面很多事情,不是學校裡可以學到的。外面的世界變得很快,你今天四年所學到的東西,很可能當你畢業時,就已經過時了。
想不想再過一次大學生活?
我常常問我自己說,到底想不想再過一次大學生活?跟各位很坦白的說,我不想再過一次那樣的生活了。
我記得小時候念書,常常聽不懂別人說什麼。後來我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每個人領受的能力,就像天線一樣。你的頻率不一定跟老師的頻率一樣。你常常會聽不懂,所以就必須調整。最寶貴的學習過程,是那個調整的過程,而不是你記得老師告訴你什麼。
當年念法律系,會發現每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一定有甲說,乙說,跟丙說,甚至到丁說。但是在現實裡,只有三說,就是肯定說、否定說、跟一個調和後的學說。
妥協,不是犧牲原則
其實在人生裡,很多問題都是妥協說。妥協,不是犧牲原則。很多人把妥協跟犧牲原則劃上等號。如果你是這種態度的話,那你的日子會很痛苦,而且呢,你沒有辦法解決事情。因為只要是人,思想一定會不一樣,會有衝突。這個時候,就必須要經過協調的過程。
我們以前去談判時,有些年輕代表為了表示他是意志堅定的,一開場就說「這是無法妥協的!」我會跟他講說「那你今天來幹嘛?」如果問題要解決,你就要妥協。
我不願意再過一次年輕人的生活,因為我蠻同情你們,你們的前途很坎坷。因為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
這個世界好像沒有去不到的地方,或接觸不到的東西。好像什麼都能靠電腦幫你解決。然後之後呢?之後你們的日子會很難過的。當資訊的取得對大家都是簡單的、及時的、而且是迅速的,那你的競爭基礎在哪裡?
我在康乃爾大學念書的時候,常到圖書館書庫裡找判例。找到那一剎那,你會有種虛榮感,因為你跟這麼多書本在一起,而且你可以處理這些書裡的知識。
可是今天,你只需要進到資料庫,輸入關鍵字,電腦就可以幫你做到了,甚至連那個評析它都幫你找出來。那你拿什麼跟人家競爭呢?單單知道怎麼去取得資訊,是不夠的,這些已經是基本條件了。
你們這個世代比我們這個世代辛苦,如果你要面對競爭,有些是基本條件。
第一,你必須能夠「運作」,而且是在跨國界的情境裡運作。
將來你會發現,你所工作的環境,無論是坐在家裡也好,或是在辦公室,你的情境,其實已經是跨越國界了,有時候更是跨越時空。你必須要讓自己在不同的文化、不同情境的互動裡,都能夠自在。
當你跟一個英國人講話時,你要用他的文化角度、他的語法,跟他講話。當你跟美國人講話時,用他的腔調、他的邏輯去講。
我曾經在兩個星期裡飛完世界一周後,空中小姐問我要吃什麼,我想了半天,跟她要兩種東西,一個叫可口可樂,另一個叫做泡麵。
今天我們腦袋裡,已經是有東方,也有西方的東西。對,我們已經生長在一個混合的環境裡。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喪失你的歸屬感,因為要有歸屬感,你才能在全球自在地遊走。
第二,各位要的是什麼能力呢?我這裡寫的是「跨領域」。這是我們大學改革中最重要的方向,大學教育必須要是跨領域的。
在上一個世紀,很有可能三、 四代,甚至百年的家族都做同樣的工作。但是各位同學,你大學四年念完以後,很有可能第一個挫折就會出現,因為你找不到工作。
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因為你的訓練,跟社會的需求,已經脫節了。等你工作了一陣子後,你可能又要失業,因為現在做的工作,已經沒有了,你必須要換很多工作。
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是不是在教育中,給學生太多面對社會所不需要的知識?我們給知識,而沒給他必要的生存訓練。
我們需要不同領域的訓練,不需要每個領域都深入,但是每一個領域都要涉略。而且要有自己組織這些知識的能力,把它轉化成自己吸收的、分析的、思考的系統。
我記得在美國念法律時,老師每天進來教室,就說我們今天要討論六個判例。「某某同學,你告訴我們這些判例在講什麼?」然後他會繼續問,問到答不下去,就換另外一個人答,問到所有的人都答不下去時,就下課了。
老師從來沒有給過我們答案,每次下課後,我都會問旁邊的同學說「那答案是什麼呢?」你要自己去找答案,把自己救出來。
第三,你需要的是「溝通能力」。現代人最重要的就是溝通,為什麼?因為通訊科技太發達了。 在老的時代裡,你寫信,一封信從寫好、寄到,然後對方再回信,可能要好幾天,或好幾年。可是今天,上網就好了,每次都是立即發生的,馬上問、馬上答。
換句話說,你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裡,很精確的掌握你的語言,掌握情境。更重要的是,很精確地掌握對方的心情,和他的想法。
一個會溝通的人,不是天天講話的人。通常那些比較安靜的人,才是會溝通的人,因為他知道怎麼觀察你,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知道怎麼回答你是最有效的。溝通考驗的是你的同理心、感受能力,還有你表達自己的能力。
要了解人性 那麼,要怎麼做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呢?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人性。不論你未來做軟體或硬體設計,或者是醫生、做廣告、行銷等等。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你服務的對象心裡在想什麼。
所以各位同學,文學作品還是要看,我也不反對你們看韓劇,無論哪一種都可以看,因為它代表的是不同的感受,不同表達的方式。把自己放到他的情境裡面,當你在他的情境裡面,你會怎麼樣做反應?你的感受是什麼?
最後,這裡我加了一個字,叫做「熱情」。如果你沒有熱情,你可能喪失將來再往前走的動力。
我忍不住要再放一個字,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就是你要對很多事情都感興趣,但是不要好管閒事,不該管的事情不要好奇。好奇心跟熱情一樣,都是你往前走的動力,如果沒有這兩樣特質的話,你的人生是很枯燥的,沒有動力。
回到原點,各位同學,前面的日子會愈來愈困難。外面的世界,是更複雜的,很多時候不是對與錯的問題。很多時候你沒有辦法分辨,但是這終究是你必須要面對的一個人生。
當你面對人生的時候,千萬要冷靜。有時候你會喪失信心的,但是喪失信心也不是一件壞事。喪失信心的時候,你要問自己問題出在哪裡?只有在喪失信心時,你才會去質疑事情,才會進步,這些都是你將來再往前走的動力。
當你再回頭看你坎坷而具挑戰性的一生時,或許你們會認為,你們的人生比我們的更有趣。(李育豪整理)
===================================================================
訂閱:
文章 (Atom)